黑猫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真正的全民免疫?美国全民新冠抗体阳性率已超94.7%!

2022-08-09| 发布者: 黑猫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2022年6月17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D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美...
朝阳医院 建档 https://www.xiaomaiyunbao.com/

2022年6月17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D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美国献血者血清中新冠抗体阳性率已达94.7%(图1)[1]。

图1美国血库血清新冠抗体阳性率及地区、年龄、性别和种族分布(图源:[1])

针对上述结果,CDC表示:“血清阳性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美国的新冠疫情情况和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在美国人口中的传播方式。这些结果并不能概括全国的情况,因为献血或提交血液样本供实验室检测的人可能与普通群体不同。此外,调查的预估值可能受到假阳性检测结果(检测结果为阳性,但该人血液中并不真的存在新冠病毒抗体)或假阴性检测结果(该人存在新冠病毒抗体但未检测到)的影响。”

JAMA:美国感染或疫苗接种的人群

综合血清阳性率达到94.7%

2022年6月13日,CDC新冠病毒应对小组在Th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JAMA)发表题为“UpdatedUSInfection-andVaccine-InducedSARS-CoV-2SeroprevalenceEstimatesBasedonBloodDonations,July2020-December2021”的研究报告(图2)[2]。该报告系统分析了2021年12月之前,美国献血血液样本中的血清阳性率,发现感染或疫苗接种的综合血清阳性率达到94.7%。

图2研究成果(图源:JAMA)

此项横断面研究通过检测新冠病毒尖峰抗体和核衣壳抗体,计算血清阳性率,估计先前感染(核衣壳抗体或感染诱导的血清阳性率)和疫苗接种(尖峰抗体或联合感染-和疫苗诱导的血清阳性率)情况。研究样本来自66个美国区域(包括所有50个州)的16岁及以上个体的每月献血,囊括了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2408093名献血者的血清样本。在这些样本中,1210270个(50.3%)由女性捐赠,2034035个(84.5%)由非西班牙裔白人捐赠,293234个(12.2%)由16岁至29岁的人捐赠,512600(21.3%)由65岁或以上的人捐赠,2102626个(87.3%)来自之前曾捐赠过的人。

研究结果

1、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血清阳性率从20.2%上升到28.8%,综合血清阳性率从83.3%上升至94.7%;

2、感染引起的血清阳性率在16至29岁人群中最高(40.0%),在非西班牙裔黑人(32.5%)和西班牙裔(40.2%)以及生活在南部(33.5%)和中西部(31.7%)人群中各不相同;

3、较高的疫苗接种率与感染引起的血清阳性率的较小增加相关;

4、在完全接种疫苗人群比例超过80%的研究区域,感染诱导的血清阳性率增加了10.64%,而在完全接种疫苗人群比例低于60%的研究区域,增加了19.84%。

研究人员表示:“随着Omicron变体在2022年初成为主要变异体,美国初次感染和再感染的水平达到了创纪录水平。高感染率可能与Omicron变体的可传播性增加和免疫逃逸突变增强,以及对先前疫苗接种和感染的保护作用减弱有关。2021年期间,与疫苗接种率高的地区相比,疫苗接种率低的地区感染引起的血清阳性率增加得更多。新冠病毒变体在高血清阳性率的情况下引起广泛传播的能力说明了新冠疫苗(包括推荐的加强剂量)的保护的价值。”

此项研究局限性包括献血者的血清阳性率可能不代表一般人群的血清阳性率;数据的广度不全,儿童不被包括在内;较低的疫苗接种率和血清阳性率的增加之间的关联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并且可能会因研究中对非药物干预的依从性增加而混淆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地区。

撰文|文竞择

排版|文竞择

End

参考资料:

[1]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nationwide-blood-donor-seroprevalence

[2]JonesJM,OpsomerJD,StoneM,etal.UpdatedUSInfection-andVaccine-InducedSARS-CoV-2SeroprevalenceEstimatesBasedonBloodDonations,July2020-December2021.JAMA.2022Jun13.doi:10.1001/jama.2022.9745.Epubaheadofprint.PMID:35696249.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正文前注明来源生物探索。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黑猫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黑猫网 X1.0

© 2015-2020 黑猫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