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战役中的“康老虎”王鲁原 2022年4月15日,原中共贵州省委常委、贵州省军区政委康虎振同志因病逝世。将星陨落,从普通士兵到国家领导人纷纷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作者闻声寻史撰写本文,深切缅怀康虎振将军。 一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解放全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就在各地相继迎来解放的时候,西藏地方政府却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怂恿下,导演“驱汉事件”并调藏军主力以昌都为中心沿金沙江西岸武力阻挡和平解放。 1950年初,党中央、毛主席作出“向西藏多路向心进兵”的战略部署,西南军区在西北军区的配合下迅速行动。3月开始,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从四川、青海、新疆、云南陆续出发,踏上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征程。 四川方向进藏部队举行誓师大会 祖国统一大业势不可挡,为打开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门,人民解放军被迫发起昌都战役。 昌都战役在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政委邓小平的统筹下,18军军长张国华在甘孜前指具体指挥,参战部队以18军为主,1军、14军各一部配合,从新疆方向先期进入藏北阿里的部队实施策应。 新疆方向进藏部队举行誓师大会 10月6日至24日,人民解放军在北起青海玉树南至云南贡山700多公里地域之间展开昌都战役。 战役从南至北同时进行,北线18军154团、1军(青海)骑兵支队及52师骑兵连、侦察连、炮兵连从北翼千里大迂回包抄到类乌齐、恩达,与正面推进的18军52师师直、156团、155团、军炮兵营和18军侦察营、工兵营及54师炮兵连对昌都形成包围态势。南线18军157团及53师炮兵连、工兵连进占宁静后,主力迅速北上邦达、八宿,留少数兵力策应南翼,南翼14军126团(欠3营)及125团3营分两路钳歼松塔、门工、扎那、碧土、盐井之敌,并以一部北上插至以西地区呼应北线。 昌都战役示意图 参战部队密切协同配合,经拉克拉、盐井、宁静、岗托、生达、类乌齐、等战斗和追击,歼敌一部,北线三路部队与星夜兼程北上的南线157团对昌都完成合围〔注1〕。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藏军大部主动放下武器,一个代本(相当团)起义,解放昌都。昌都战役共消灭敌人5700多人,实现了以打促和的目的。 破坏西藏和平解放的英国特工福特被人民解放军俘虏 1950年3月,按照西南军区的命令,刚刚进驻滇西北的4兵团14军受命抽派一个战斗力强悍的步兵团与一个辎重团组成云南方向入藏纵队(又称“南线进藏部队”),配合18军进军西藏,解放西藏。 4兵团陈赓司令员亲自点兵并出任云南援藏委员会主任,责成14军组建辎重团,与42师抽调的步兵团组成“南线进藏部队”,由14军42师负责组织指挥进藏,有“康老虎”之称的42师126团1营1连连长康虎振〔注2〕奉命率部参加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8月初,14军42师师长廖运周、政委张子明指挥“南线进藏部队”兵分两路,从丽江向滇藏交界处的贡山、德钦进发,云南全省行动全力支援保障。 云南方向进藏的126团举行进军誓师大会 昌都战役展开前,42师长廖运周在德钦开设指挥所,与53师前指协同指挥南线作战。南线作战分两个地区进行,各自为战,相互呼应配合。 10月2日,42师126团团长高建兴率领团机关及直属队一部和1营由贡山出发,在雨雪冰冻恶劣气候条件下翻越碧罗雪山,沿怒江右岸北上,进至滇藏交界处的松塔。藏军及地方武装据险阻挡,并张狂拒绝劝降。6日凌晨5时,三颗信号弹腾空而起,126团1营2连在前突袭松塔,接着与后续部队一起发起拉克拉战斗。战斗中,1连连长康虎振指挥全连秘密渡向怒江左岸,迅速向上捕歼门工之敌,迅捷又返回怒江右岸,堵截扎那逃窜藏军,然后与各连向纵深运动。 稍前,126团政委成泽民率领团机关及直属队一部和2营、125团3营从德钦大张旗鼓地出发,过牛同江,佯攻梅里雪山从正面吸引敌人。待贡山方向部队包抄到位后,一鼓作气摧垮敌雪山垭口阻击阵地,顺势向山下全力追击。 两个方向的部队运动到位之后,对敌人实施钳形夹击,歼敌一部,直取碧土〔注4〕,及时对盐井〔注5〕形成包围态势。12日,126团两个连、125团3营在迫击炮、重机枪的掩护下,从东南西三面向固守在盐井碉堡、地堡里的藏军发起攻击,康虎振率部攻入盐井,少数向北逃窜残敌被157团策应的连队截歼。与此同时,126团另一部则先向西延伸,控制作战地区以西山口、要道,防北线藏军主力向察隅方向逃窜。 “南线进藏部队”经过一系列的战斗,计歼敌500多人,其中擒藏军大队长那恩(相当营长)、俘敌总指挥兼左贡宗宗本(县长)多东吉司等,缴获各种枪支200多支,战刀200余把,骡马100多匹,我无一伤亡,堪称完美之战。 向藏军俘虏发回家路费(陈树根摄) “南线进藏部队”胜利完成昌都战役作战任务后,大部返回云南,一部留驻扎那、碧土、扎玉一线和门工待命。不久,部队收拢到察瓦弄召开庆功会,进行纪律教育和开展冬季训练。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奉命进驻西藏重要城市和边境要地,14军126团负责进驻察隅地区。 8月下旬,126团团长高建兴率领团机关及直属队一部(编为机关连)和1营、民族工作队开始向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察隅挺进。 先遣队在高山峡谷区艰难跋涉500多公里,于10月1日胜利抵达察隅,大部队在后边架桥修路边跟进。 之后,126团在中缅方向设立边境警戒哨,在中印方向设立边境哨所。 1营1连负责中缅边境警戒任务,防止逃入缅甸的国民党军偷袭,同时担负门工至竹瓦根400多公里后勤供应线的护卫,协助辎重2团修建和守护物资转运点、仓库等。连长康虎振、指导员郭保安分工负责,分别带队巡查边境警戒和后勤供应线的护卫,及时处置异常情况。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察隅上空 1952年,1连长康虎振、指导员郭保安带领全连护送高建兴团长返回云南归建〔注6〕。 重返西藏的康虎振 〔注1〕昌都战役参战部队采取正面进攻与战役大迂回相结合的战法,北线三路部队形成的包围圈在邦达、八宿尚有缺口,157团负责封堵,126团在外围设立防线,防备藏军窜出包围圈。 〔注2〕1930年7月,康虎振生于山西洪洞,1944年3月入伍参加革命,历任战士、班长、学员、排长、副连长、代理连长、连长。康虎振因作战勇猛,战功显著,荣立特等功、一等功,并获“康老虎”美称。 〔注3〕松塔、扎那、门工等地和拉克拉战斗地域均在察隅县境内。 〔注4〕碧土现为左贡县所辖。 〔注5〕盐井现为芒康县所辖。 〔注6〕康虎振返回云南后,随即到武汉高级步校学习。1955年再次回到西藏,历任157团副参谋长,副团长、团长。1969年,部队调防四川,历任149师副师长、师长和50军副军长、军长。1986年任贵州省军区政治委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参考书目:《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解放西藏史》、《阳光照察隅》和18军、14军战史等。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鲁原男、汉族,1962年7月生于西藏察隅,籍贯山东平度。1979年12月应征入伍,在西藏军区56108部队服役。1983年10月至今,在四川简阳、资阳工作,先后任简阳县委组织员、乡(镇)党委书记、资阳市政府外事侨台办副主任。 作者:王鲁原 单职业传奇 ![]() |